12月22日,由福建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創排的高甲戲《圍頭新娘》作為第八屆福建藝術節會演劇目,在福州海峽文化藝術中心精彩亮相,受到現場專家和觀眾的好評。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考察期間,要求福建省“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藝術家們貫徹落實總書記要求,精心創排《圍頭新娘》這一出選材獨特、視角新穎的海峽兩岸題材戲劇作品,通過藝術化的手段,演繹海峽兩岸同胞“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血脈相連,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
圍頭地處祖國東南沿海泉州灣圍頭半島,與金門隔海相望,因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而聞名于世。高甲戲《圍頭新娘》以圍頭從“炮戰第一村”發展成“兩岸通婚第一村”,實現兩岸通郵、通商、通航,再到通婚、通水為背景,講述當“萬炮震金門”的硝煙遠去后,激蕩在圍頭的兩岸婚戀熱流,從“冤家變親家”浪來潮去,兩岸人民攜手共建家園的傳奇故事。
劇中以“送炮彈”“送姻緣”為中心事件,揭開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后,海峽兩岸關系出現微妙變化的歷史轉變,書寫戰爭創傷后“圍頭新娘”走進“臺灣新郎”心扉,“臺灣新娘”也走進“圍頭新郎”家門等精彩紛呈的情節,勾勒出堅韌而勇敢,善良而寬容,率真意氣、愛拼敢贏的群像品性。
圍頭村地理位置特殊,見證了兩岸歷史風云變幻。圍頭人跟金門乃至臺灣的關系,就是兩岸之間的晴雨表。從炮戰前線、海防前線到改革開放前沿、“五緣”(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交流前鋒,圍頭讓世界記住了她的名字,也聚集了世界不少目光,包括作家、文藝家。高甲戲《圍頭新娘》雖然是寫海峽兩岸的真人真事,卻不為真人真事所局限。它敢于突破生活原型,進行大膽、合理、巧妙地虛構和加工。全劇結構緊緊圍繞“血脈深情能沖破所有的阻隔,讓戰爭遠去,讓世界永遠和平!”“我的親人盼你回家”這一思想主題展開。在場次安排上,主次分明,有戲則長,無戲則短。重點場次“送炮彈”“送姻緣”是主干,主要人物在這些重場戲里充分展示了普通百姓的民族大義:手足之情超越了政治歧見,兩岸一家發自于內心的善意,早已填平了心靈情感上的“彈坑”。
作為戲劇“頭”“身”“尾”結構的整體,高甲戲《圍頭新娘》亦符合于戲曲美學的“勻稱”要求。其結尾部分挺拔有力,處理得當,不失為“豹尾”。該劇除去藝術安排之外,最主要的一點,還在于情節的選擇,都是沿著劇情發展的主線進行。當改革開放成為生活的主旋律,兩岸關系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兩岸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就是圍頭與金門人民會同兩岸有關部門和單位,歷經幾十余載,克服種種困難,為民生需求、建設發展解燃眉之急、免后顧之憂,使“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愿景成為現實。
高甲戲《圍頭新娘》扎根于閩南僑鄉泉州沃土,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注重立足本劇種特點,注意營造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域色彩,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藝術手法表現新的生活。該劇在廣泛吸收、借鑒生活原型的基礎上,特別加強了對劇中幾位主要人物的刻畫,使之更為突出、鮮明,具有典型性。成功塑造了飛燕、烏英、周永平、唐越、洪衛國等神采生動的藝術形象。如烏英在炮火中放風箏,呼喚親人回家,以及苦等隔絕幾十年的洪水智,卻只等到四十五把發簪,戲劇情節酣暢淋漓,催人淚下。飛燕“以情促融”,敢于“第一個吃螃蟹,闖出一條路,接通兩岸緣”。村書記周永平愛拼敢贏,保護好炮戰遺址,讓殘樓斷壁變成發展旅游的重要資源,利用圍頭臨海天然條件,做起圍頭海產養殖市場等精彩場面和傳奇故事,膾炙人口,引人入勝,極具鮮明的形象性、動作性、抒情性與戲劇性。
《圍頭新娘》以高規格的舞臺創作排演謳歌人民、致敬藝術,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并入選國家藝術基金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舞臺劇和作品主題創作資助項目,2021年度福建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劇目。
高甲戲為福建省五大地方戲劇種之一,是閩南地區最大的戲曲劇種,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和國有地市級藝術院團,承擔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海外僑胞、促進文化交流的責任和使命,通過講述傳統故事,展現家鄉戲曲藝術魅力,寓美于樂,傳遞鄉音鄉情的溫暖與溫馨。